葉圣陶是中國現(xiàn)代著名作家、教育家、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,具有“優(yōu)秀的語言藝術(shù)家”之稱。
葉圣陶有三個孩子,兩兒一女:至善、至美、至誠。在他的教育熏陶下,三個子女在文學上都非常有造詣:
長子葉至善,是中國現(xiàn)代優(yōu)秀的少兒科普作家,優(yōu)秀的編輯和出版工作者;次子葉至誠,曾獲得全國老編輯榮譽獎;女兒葉至美,也從事過文學編輯這一工作,后來成為中央國際廣播電臺元老級人物。
三個子女成就的領(lǐng)域雖然各不相同,但都稱得上是有名的作家。
那么
葉圣陶先生是如何教孩子們寫作的?
葉至善介紹幼時父親是怎樣教他作文時,卻用了“不教”這樣的字眼。
葉至善在兄妹合集《花萼》的《自序》中,描寫過和父親一起改文章的情景:
葉圣陶從不給孩子們教師作文入門、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,他僅要求孩子們每天讀些書。至于讀什么,任憑自己喜歡。書架上的書孩子們可隨意翻閱。
葉圣陶還要求孩子們每天“寫一點”,至于寫什么也不限制:花草蟲魚,放風箏,斗蟋蟀,聽人唱戲,看人對罵……這些生活小事皆可寫,但必須要寫真話,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。
吃罷晚飯,葉圣陶會專門抽出時間,點上油燈,坐下來看看孩子們的文章。
大家圍坐一處,孩子們互相挑錯,熱鬧討論,一切商量著來。
葉圣陶先不說應(yīng)該怎么改,而是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,你也想,我也想,老父親也跟著一起想,
即便葉圣陶要對孩子的作文進行修改,也是商量著來的:
這里把詞兒換一下,是不是好些?
這里我看不明白,你是如何想的?
我們一起想想,怎么才能把這個意思表達明白?怎樣寫更好?
……
不一會就出來了好幾種修改方法。經(jīng)過掂量比較,選擇最好的一種,然后修改定稿。每改完一段,葉圣陶會朗讀一遍,看看改的是否到位。
這個過程中,孩子們互相挑錯,比誰寫得更好;文中出現(xiàn)了可笑的謬誤,大家也一起笑成一團。
我們兄妹三人一起跟父親學寫作,仿佛在進行一場競賽,每個人都暗自憋著勁要超過其他人,多‘吃’父親的紅圈。
我們的原稿好像從鄉(xiāng)間采回來的野花,插在瓶子里篷篷松松的一大把,經(jīng)過父親帶領(lǐng)著梳理修剪,像個樣子了。
在看父親改的過程中,孩子們慢慢感悟到了文章該怎樣寫。
有指導(dǎo),有點撥,有熱烈討論,有激烈競賽……對于父親的這種批改作業(yè)和文章的方法,孩子們都很喜歡,兄妹三人每周都會交一篇作文給父親。
父子圍桌而坐,秉燭修改文章。這個動人的教子情景,讓著名學者宋云杉忍不住感慨道:
我們試閉目想想,這是一個何等美滿的家庭。在這種家庭環(huán)境里面,學習寫作,進步一定是很快的,小墨(葉至善小名)他們是幸福的。
得益于葉老的“不教”,葉至善兄妹三人的學習進步得都很快。在很小的時候,他們的文章就獲得了朱自清等大家的好評。
//家教家風感悟:
葉圣陶對三個子女學習能力的培養(yǎng)可謂充滿匠心。
他既不像一些父母那樣,對孩子板著臉提要求,也不會完全放任不管,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般,與孩子們積極探討,讓孩子們既樂于接受父親的批改,又仿佛彼此間在進行一場競賽,暗中都憋著勁兒要超越其他人,從而增強了孩子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。
這就讓人想起了現(xiàn)在很多父母輔導(dǎo)孩子寫作業(yè)時的“段子”,不是鬧得“雞飛狗跳”,就是氣得“腦梗”“心臟搭橋”……
一旦遇到難題,講兩遍孩子沒理解,便立刻開始了“河東獅吼”模式,效果可想而知。
你看,出現(xiàn)這些狀況還是在于父母沒有掌握好輔導(dǎo)孩子學習的訣竅。
//寫在最后:
我們在輔導(dǎo)孩子學習時,
不妨也學學葉圣陶先生啟發(fā)式輔導(dǎo)的方法:
問而生思,思而生智,
啟發(fā)和培養(yǎng)孩子的興趣和主動性;
同時改講解為探討,改指責為商量,
有心無痕,為兒引步,
也許更能收到理想的效果。